今年春节深夜,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手术室警报骤然响起——一名胎盘早剥的产妇大出血,剖腹产术中出血量超过1500ml。时值春节期间,血液库存极度紧张,患者病情凶险。生死一线间,4架无人机分3次从宝安中心血站腾空而起,穿越39公里的城市夜空,仅用每次39分钟的时间,便将所需红悬液、冷沉淀和血小板送达手术台。在患者两次抢救手术期间,均依靠无人机及时运回大量血液,才得以顺利完成手术、抢救成功。除此之外,这家医院还有许多关于无人机运输急救血液抢救的成功案例。
这场“生死时速”的背后,是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历时2年打造的无人机送血体系。
26日,记者从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获悉,自2023年3月常态化运营以来,543架次无人机游贯深圳天际,其间均无差错和事故发生,将万余数量的血制品精准投送至手术室。相比传统陆运方式,用时减少了一半以上,极大地缩短了运输时间,为急救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这一切,始于深圳市政府在低空经济领域的一次前沿探索。
展开剩余80%速度提升!120分钟缩短至39分钟
2022年4月13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发布《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和航空、海上、陆地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的规划任务,积极拓展深圳低空经济应用领域。在宝安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与宝安中心血站、丰翼技术公司联合,于2023年3月15日建立了一套无人机运血系统。2024年2月,中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落地,标志着无人机医疗运输首次纳入城市生命线工程。
“过去司机往返血站要2个多小时,遇到堵车只能干着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输血科工作人员们回忆道。如今,无人机搭载5G物联网设备,血液温度、飞行轨迹实时回传,指挥中心大屏上,每一条航线都闪烁着科技的温度。这套系统已支撑起全院60%的血液运输,传统司机出勤率两年间锐减43%。曾经频繁往返的送血车,也许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的路上。
深圳中西医结合医院距离宝安中心血站39公里,不堵车情况下,传统陆运方式司机往返取血需要2个多小时,无人机送血32-50分钟不等(因电池续航问题,需在石岩中转更换电池),平均送血时间39分钟,相比传统陆运所需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从一种“构想”到“手术台刚需”
2024年12月的一场抢救,让全院见证了无人机运血技术的颠覆性价值。一名颅脑损伤患者因罕见的不规则抗体阳性,全院仅存一袋相合红悬液,面临抢救无血可用状况。依靠无人机运血的紧急响应机制,接驳岗工作人员提前到宝安血站发血科等候,在大约1小时内完成了“跨区域生命接力”,顺利将第一批经筛检相合的血液送回,为患者手术成功提供了关键支持。
两年间,这支“空中舰队”经历了重重考验,服务范围已涵盖急难重险抢救患者的用血、特殊类型的血制品的紧急供应、疑难配血标本送检、常规库存血液补充4大类,整体运行状态良好。
无人机送血的优势也较为明显,包括时效性(可飞越复杂地形和交通拥堵路段,以直线或最优路径快速将血液送达目的地)、安全性(通过精确的导航系统和先进的机载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中实现稳定飞行,避免与障碍物碰撞,并用多重安全措施,如备用电源、自动着陆系统、防碰撞灯)、经济性(长期运营成本远低于地面交通方式。无需支付高昂的人力成本、燃油费用和维护费用,能有效避免交通拥堵和事故导致的额外费用),但在运载能力、飞行限制(如空中管制、遭遇恶劣风雨天气)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座城市的“低空医疗蓝图”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政府对低空经济的大力支持以及医疗用血需求的不断增长,无人机送血这一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凭借其快速、灵活的特点,无人机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将急需的血液制品送达目的地,为抢救生命争取宝贵时间。相较传统的地面运输方式,无人机在城市交通拥堵中的优势尤为明显,能够有效避开交通堵塞,确保血液供应及时性。
面向未来,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正思考规划将无人机网络延伸至医院与社区医院、社康中心及院前急救之间的血液调度。更为意义深远的愿景也正在酝酿——依托深圳2026年即将建成的1200个低空起降点,未来无人机或将承担更多重任,让整座城市的医疗资源在空中流动。
医院起降坪上,无人机依旧忙碌着。543次零事故飞行的背后,是政策、技术与人文关怀的共振。当深圳上空被无人机轨迹“点亮”,这里书写的不仅是一家医院的创新历程,更是一座城市对生命敬畏的注脚。
(受访者供图)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罗莉琼)
发布于:广东省